图书介绍

放射医学教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放射医学教程
  • 杨占山,涂彧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 ISBN:9787502240790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09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424页
  • 主题词:放射医学-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放射医学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电离辐射的基本概念1

第一节 辐射的种类1

一、辐射分类1

二、电离辐射源1

第二节 电磁辐射3

一、电磁波3

二、电磁辐射的健康危害4

第三节 原子核基本性质5

一、原子核组成5

二、原子核大小6

三、原子核质量7

四、原子核结合能7

第四节 原子核衰变9

一、α衰变10

二、β衰变10

三、γ衰变11

四、自发裂变12

五、放射性衰变的基本规律13

第五节 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14

一、带电粒子在介质中的慢化14

二、重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6

三、电子与物质相互作用16

四、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18

五、中子与物质相互作用19

六、放射治疗的射线种类22

参考文献22

第二章 辐射剂量与单位23

第一节 量和单位23

第二节 电离辐射场25

一、粒子注量、能量注量25

二、粒子注量率、能量注量率26

三、谱分布与平均值26

第三节 电离辐射能量在物质中的转移过程27

一、带电粒子能量在物质中的转移28

二、X、γ射线的光子能量在物质中的转移35

三、中子能量在物质中的转移41

第四节 基本的剂量学量42

一、物质中电离辐射能量的递减过程42

二、与能量转移关联的剂量学量43

三、与能量吸收关联的剂量学量53

第五节 放射防护量67

一、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的有害效应68

二、器官剂量,DT70

三、当量剂量,HT78

四、有效剂量,E80

五、待积量,HT(τ)和E(τ)84

六、集体量,ST和SE85

七、剂量负担,Hc,T和Ec86

参考文献88

第三章 放射性核素的放射化学89

第一节 概述89

一、基本概念89

二、放射化学分离中常用的指标91

第二节 放射性核素的特点与行为92

一、放射性核素的特点92

二、放射性核素在不同介质条件下的行为93

第三节 放射化学分离方法95

一、共沉淀法(coprecipitation method)95

二、溶剂萃取法(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97

三、色谱法(chromatography)100

第四节 放射性元素化学104

一、铀化学104

二、钍化学106

三、镭化学107

四、氡化学108

五、氚化学109

六、铯化学110

七、锶化学110

八、锝化学111

九、碘化学112

十、钚化学113

参考文献114

第四章 放射性核素在体内的生物转运115

第一节 经膜转运和摄入模式115

一、生物膜特点和经膜转运方式115

二、摄入模式116

第二节 生物动力学模型118

一、隔室模型的概念118

二、生物动力学模型119

第三节 放射性核素的吸收120

一、呼吸道吸收120

二、胃肠道吸收124

三、皮肤和伤口吸收126

第四节 放射性核素的分布与滞留127

一、放射性核素在血液内存在的形式127

二、放射性核素的分布类型和规律127

三、滞留模型129

第五节 体内放射性核素的排除130

一、排除途径130

二、排除速率131

三、排除规律132

参考文献133

第五章 放射生物学效应基础134

第一节 辐射生物学效应的定义、分类和影响因素134

一、定义及相关术语134

二、辐射生物效应分类134

三、影响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的主要因素135

第二节 辐射生物学作用的基本原理137

一、电离辐射的时间进程137

二、线密度和相对生物效能138

三、自由基效应140

四、氧效应与氧增强比142

第三节 电离辐射对生物大分子效应143

一、DNA 结构损伤144

二、DNA 损伤及其对功能的影响145

三、DNA 辐射损伤修复146

四、DNA 复制过程及其参与酶和因子148

第四节 辐射的细胞效应150

一、哺乳动物细胞辐射敏感性150

二、细胞的辐射损伤与修复154

参考文献156

第六章 电离辐射对染色体的作用157

第一节 人类染色体157

一、染色体的化学组成157

二、人类中期细胞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158

三、人类染色体的核型和命名159

第二节 电离辐射诱发的染色体畸变161

一、染色体结构畸变162

二、染色体数量畸变165

三、染色体畸变形成的分子机理165

四、染色体畸变的生物学意义166

第三节 辐射剂量与染色体畸变的量效关系167

一、急性照射的剂量—效应关系167

二、局部照射的剂量—效应关系172

三、延时性照射或分隔照射172

第四节 用作生物剂量的估算172

一、生物剂量计173

二、生物剂量测定173

三、常见的几种生物剂量测定方法174

参考文献178

第七章 外照射确定性效应179

第一节 急性放射病179

一、病情分型179

二、临床表现179

三、诊断180

四、救治181

五、药物预防182

第二节 放射性皮肤损伤182

一、急性皮肤损伤182

二、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184

参考文献185

第八章 内照射确定性效应186

第一节 放射性核素的毒性、作用与损伤特点186

一、一般概念186

二、放射性核素的毒性186

三、放射性核素的作用特点189

四、内照射损伤的特点190

第二节 内照射确定性效应191

一、急性内照射放射病191

二、主要靶器官损伤192

三、物质代谢异常193

四、免疫功能障碍194

五、致畸效应194

第三节 内照射放射病的诊断与处理194

一、人体内污染的判断依据194

二、内照射放射病的诊断标准196

三、内照射放射病的医学处理原则197

第四节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的医学处理197

一、内污染处理原则与干预水平198

二、减少放射性核素的吸收199

三、加速排除200

参考文献205

第九章 辐射随机性效应206

第一节 辐射致癌效应206

一、放射性核素诱发癌症的特点206

二、影响辐射致癌效应的因素207

第二节 辐射危害的评估209

一、评估的意义209

二、评估的指标209

三、评估的内容210

第三节 辐射致癌效应的模型211

一、剂量效应模型211

二、时间响应模型212

第四节 辐射致癌的危险系数214

一、危险系数的估计214

二、年龄和性别对辐射致癌危险系数的影响216

三、辐射致癌的病因概率法217

第五节 人类辐射致癌的流行病学研究219

一、镭受照人群研究219

二、原爆幸存者的研究220

三、头癣放疗引起的危害221

四、131I诱发的甲状腺癌223

五、强直性脊椎炎224

六、氡致肺癌的流行病学研究225

七、辐射致癌总结230

第六节 辐射遗传效应231

一、基因突变231

二、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232

三、辐射遗传危险系数233

参考文献235

第十章 电离辐射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236

第一节 放射诊断236

一、X射线成像236

二、计算机体层成像(CT)237

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38

第二节 核医学239

一、核医学的诊疗原理和特点239

二、核医学的必备物质条件239

三、放射性核素显像和非显像检查法241

四、显像的方式和种类242

五、放射性核素显像的特点244

六、非显像检查法244

第三节 肿瘤放射治疗245

一、肿瘤放射治疗概述245

二、肿瘤放射治疗的目的和适应证245

三、肿瘤放射治疗的基本原则248

四、提高肿瘤放射敏感性的措施249

五、临床因素与肿瘤放射敏感性的关系253

六、临床常用外照射治疗设备254

七、放射治疗计划的设计和实施262

八、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263

参考文献265

第十一章 放射防护267

第一节 放射防护目的与标准267

一、放射防护的目的267

二、放射防护应遵守的三项基本原则267

三、人工照射类型268

四、放射防护标准269

第二节 外照射防护基本措施273

一、工作场所区域划分274

二、减少外照射剂量的三项措施274

第三节 内照射防护基本措施276

一、操作非密封源的辐射危险276

二、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内的途径277

三、操作非密封源时的综合防护措施277

四、开放源操作的个人防护278

五、对放射性实验室内设备的要求279

六、非密封源易发事故及防护对策280

七、去除表面放射性污染物281

第四节 医用电离辐射防护286

一、医院的防护职责286

二、医疗照射的正当性判断287

三、医疗照射的防护最优化287

四、医疗照射的指导水平(guidance level for medical exposure)与剂量约束(does constraint)290

五、事故性医疗照射的预防和调查296

参考文献305

第十二章 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306

第一节 环境辐射监测306

一、概述306

二、流出物监测310

三、环境辐射就地监测技术313

第二节 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318

一、环境影响评价319

二、辐射环境影响评价321

参考文献324

第十三章 放射性废物及安全管理325

第一节 放射性废物分类与分级327

一、放射性气载废物分级328

二、放射性液体废物分级329

三、放射性固体废物分级329

第二节 放射性废物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330

一、放射性废物的特性330

二、放射性废物管理的总体目标330

三、放射性废物管理的基本原则330

第三节 放射性废物预处理和处理331

一、放射性废物预处理331

二、放射性废物处理331

三、产生放射性废物单位的责任335

第四节 放射性废物贮存、运输和处置335

一、放射性废物贮存336

二、放射性废物运输336

三、放射性废物处置337

第五节 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339

一、废物管理一般防护要求340

二、液体废物的管理340

三、固体废物的管理341

四、气载废物的管理341

五、实验动物尸体的管理341

六、废物管理制度341

参考文献342

第十四章 放射工作安全与管理343

第一节 放射工作人员的上岗条件及安全管理343

一、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基本条件343

二、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要求与管理343

三、个人剂量监测与管理348

四、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培训350

五、医学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培训规范350

六、放射防护技术人员资格要求351

第二节 放射性工作单位应具备的基本安全条件及管理措施353

一、放射工作单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353

二、建立放射工作人员剂量档案354

三、建立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档案355

四、过量照射和放射病的诊断管理356

第三节 辐射安全与防护法规体系357

一、我国辐射安全与防护法规的层次357

二、我国辐射安全与防护法规体系各层次的制定、发布和实施形式358

三、辐射安全与防护法规的实施与遵守的特性358

四、辐射安全与防护法规对放射防护管理的意义359

五、我国辐射安全与防护法规历史360

六、我国发布的放射防护标准361

第四节 核与辐射事故及事故应急363

一、核与辐射事故的类型363

二、核与辐射事故的基本特点368

三、辐射事故分级372

四、辐射事故的应急处理372

五、辐射事故报告制度374

六、辐射事故的预防375

参考文献379

第十五章 放射医学研究新进展380

第一节 人类基因380

一、基因的化学特性380

二、基因的生物学特性381

第二节 基因突变382

一、基因突变的一般特性383

二、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383

三、基因DNA分子损伤的修复384

第三节 电离辐射诱发的基因突变385

一、基因组不稳定性385

二、旁效应386

第四节 低剂量辐射效应的研究387

一、低剂量辐射效应研究的背景387

二、小剂量、低剂量率照射的确定387

三、低剂量辐射的兴奋效应388

四、低剂量辐射的适应性反应389

五、小剂量辐射效应的研究意义390

第五节 辐射诱导的细胞凋亡391

一、细胞凋亡的特征391

二、连接DNA损伤与细胞周期阻滞、细胞凋亡的信号392

三、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途径392

四、DNA损伤诱导细胞凋亡的敏感性和抗性396

参考文献396

索引398

一、英文索引398

二、中文索引40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