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 在教与学中组建有效的团队【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 在教与学中组建有效的团队
  • (美)大卫·W.约翰逊(David W.Johnson)等著;刘春红,孙海法编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7111092414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251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268页
  • 主题词:高等教育(学科: 课堂教学 学科: 教学研究) 高等教育 课堂教学 教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 在教与学中组建有效的团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大学教学与合作性学习1

1.1 引言1

1.2 大学教学的改革2

1.2.1 改革大学教学的模式2

1.2.2 大学教学的历史3

1.2.3 旧教学模式4

1.2.4 新教学模式7

1.3 实现新的模式:合作性学习14

1.4 学生间的相互作用15

1.5 合作性学习的历史17

1.6 合作性学习的基本要素19

1.7 合作性学习小组的类型22

1.8 在大学课程中使用合作性学习24

1.9 离开"象牙塔",准备好进入"现实世界"24

1.9.1 事业的成功24

1.9.2 互相作用的世界26

1.9.3 生活的质量26

1.10 总结27

1.11 最后的按语28

附录1.1 定义29

第2章 关于全合作学习的研究33

2.1 引言33

2.2 社会互依性研究34

2.3 相互作用的方式36

2.3.1 给予和接受帮助37

2.3.2 信息交换的认识过程38

2.3.3 同伴的反馈39

2.3.4 挑战与争论39

2.3.5 公开倡导与承诺40

2.3.6 相互影响40

2.3.7 成就动机41

2.3.8 人际信任42

2.3.9 焦虑和绩效42

2.3.10 对促进性相互作用的总结43

2.4 合作性学习带来的结果43

2.5 成就努力43

2.5.1 成就43

2.5.2 批判性思维能力46

2.5.3 对学科领域的各种态度47

2.6 人际关系47

2.6.1 人际吸引与凝聚47

2.6.2 社会支持49

2.6.3 学生在学率51

2.6.4 教师在学生的关系52

2.6.5 同伴关系的重要性53

2.7 心理健康55

2.7.1 心理调节55

2.7.2 准确的洞察力56

2.7.3 自尊56

2.8 3种结果的互惠关系58

2.9 缩小不一致60

2.10 最后的按语60

附录2.1研究合理性报告61

第3章 合作性学习的基本要素63

3.1 帮助学生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63

3.2 运用合作性学习66

3.3 积极的相互依靠67

3.4 面对面的促进性的相互作用69

3.5 个人责任70

3.6 人际和小组相处技能71

3.7 小组过程73

3.8 5个基本要素的增效75

3.9 积极的相互依靠和知识冲突76

3.10 美女和野兽的故事77

附录3.1 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78

第4章 正式的合作性学习81

4.1 科林斯王和旧的教学模式81

4.2 正式的合作性学习小组83

4.3 老师的作用:学生身边的引导者83

4.4 指定教学目标85

4.5 课前准备工作86

4.5.1 决定小组规模大小86

4.5.2 把学生分成小组87

4.5.3 安排活动空间88

4.5.4 备好教案以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依赖88

4.5.5 发派职责以确保学生的相互依赖89

4.6 布置任务和形成的积极的相互依赖90

4.6.1 解释学术课题90

4.6.2 解释成功的标准91

4.6.3 组织积极的互相依赖91

4.6.4 建立个体成绩责任制92

4.6.5 组织小组之间的行为活动92

4.6.6 预先规定学生的行为活动92

4.7 监督和介入93

4.7.1 监督学生们的行为93

4.7.2 提供学习帮助94

4.7.3 教授社交技巧94

4.8 评估学习和评定学生合作情况95

4.8.1 课程收尾工作95

4.8.2 评价学生学习的质与量95

4.8.3 评估小组合作效果95

4.9 合作学习的组织结构96

4.9.1 解题课96

4.9.2 拼图式程序97

4.9.3 同学校订:写作中的合作学习98

4.9.4 反复练习的两人小组99

4.9.5 检查作业100

4.9.6 准备测验103

4.9.7 小组测验后的个人测检105

4.9.8 课堂表达107

4.9.9 实验小组108

4.9.10 合作阅读小组109

4.10 总结110

附录4.1 教师在合作中的角色110

附录4.2 合作课程的工作表113

第5章 非正式合作性学习115

5.1 讲座的诱惑115

5.2 讲座是什么116

5.2.1 简介116

5.2.2 定义117

5.2.3 恰当地运用118

5.2.4 讲座的构成119

5.2.5 讲座运用中的问题120

5.2.6 讲座的敌人122

5.3 非正式合作性学习小组124

5.4 带有正式合作性学习小组的讲座124

5.5 引导性重点讨论126

5.5.1 引导性两人重点讨论小组126

5.5.2 预先准备的两人小组127

5.5.3 两人问答小组128

5.5.4 进步检查129

5.6 间歇性两人讨论小组129

5.6.1 要求有积极反应131

5.6.2 同步解答两人小组131

5.6.3 两人合作记笔记小组132

5.6.4 两人阅读和解释小组134

5.6.5 概念归纳134

5.7 总结性重点讨论135

5.7.1 总结性两人合作写作小组137

5.7.2 总结性两人记笔记小组137

5.7.3 补充作业137

5.8 其他正式合作性学习小组138

5.8.1 讲座前后播放电影或展示138

5.8.2 同学反馈小组138

5.8.3 合作性学习小组138

5.9 结论139

附录5.1 非正式合作性学习计划表140

第6章 合作性学习的基层小组143

6.1 引言143

6.2 合作性学习和社会支持143

6.3 基层小组是什么145

6.4 基层小组的形式148

6.4.1 班级基层小组148

6.4.2 大学基层小组150

6.5 接受指导的基层小组151

6.6 为什么使用合作基层小组152

6.6.1 建立长期关系的需求152

6.6.2 意义、目标和心理健康153

6.6.3 责任和动力154

6.6.4 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154

6.6.5 基层小组和退学155

6.6.6 生活必需品156

6.7 停留在爱里156

附录6.1 基层小组会议工作表158

附录6.2 合作性学习合同158

附录6.3 合作性学习进步报告159

第7章 学术辩论161

7.1 引言161

7.2 辩论的本质162

7.3 学生如何得益163

7.4 辩论影响学术效果的过程166

7.5 组织学术辩论169

7.5.1 组织学术任务170

7.5.2 准备指导材料170

7.5.3 组织辩论171

7.5.4 进行辩论171

7.5.5 教学生辩论的技巧173

7.6 数学的辩论174

7.7 科学领域的有组织的辩论175

7.8 总结175

附录7.1 教师在辩论课中所扮演的角色177

附录7.2 辩论课程计划179

附录7.3 辩论练习:安排180

附录7.4 建设性辩论准则181

附录7.5 案例182

附录7.6 奖分制度184

第8章 各种合作性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187

8.1 引言187

8.2 50分钟的课堂188

8.3 90分钟的课堂190

8.4 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给学生打分191

8.5 误区:小组成员共用一个团体分数是不公平的195

8.6 学习环境人性化196

8.7 合作与毕业198

8.8 一节模拟示范课:教育社会心理学199

8.8.1 课程的概述199

8.8.2 课本199

8.8.3 课程要求199

8.8.4 考试199

8.8.5 论文200

8.8.6 评分200

8.8.7 课程安排201

8.8.8 学习要求201

8.8.9 准备论文202

8.8.10 研究综述论文203

8.8.11 写一份研究综述论文204

8.8.12 研究综述论文的同伴修改205

8.8.13 合作学习的种类206

8.8.14 基层小组207

8.8.15 小组讨论测试208

附录8.1 小组考试确认表210

附录8.2 基础概念考试211

附录8.3 学生合同211

第9章 教师的合作性工作213

9.1 引言213

9.2 大学的组织结构214

9.3 同事互助小组216

9.3.1 专业讨论218

9.3.2 共同计划和课程的计划219

9.3.3 互相观察220

9.4 在运用合作性学习中获得专业技能220

9.5 对同事互助小组的领导222

9.6 全学院的任务小组224

9.7 特别决策小组224

9.8 结论224

第10章 结论227

10.1 新旧模式的比较227

10.2 任务、产品、消费者229

10.3 教学态度的改变230

10.4 设定标杆和设置目标230

10.5 组织结构现代化232

10.6 资料获得方式的改变与获得专业知识233

10.7 教师对合作性学习的发展和艺术级地运用合作性学习展望未来235

10.8 展望未来238

附录10.1 合作性学习之课堂观察238

参考文献24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