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广东民俗大典【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叶春生,施爱东主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536132344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41页
- 文件大小:122MB
- 文件页数:579页
- 主题词:风俗习惯(地点: 广东省) 风俗习惯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广东民俗大典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述 广东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貌1
一、清丽的山川孕育着一方秀美的人情1
二、三大民系(广府、客家、福佬)的形成及其人文特征3
三、百越古族的遗风逸韵和水上人家的特异风采5
四、从广东民俗的嬗变看广东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位差与特质8
第一编 广府民俗15
第一章 导论15
一、广府民俗的形成和发展15
二、广府民俗的地域特征16
三、广府民俗在岭南文化中的地位18
第二章 生产20
一、农业20
插禾花树20
开耕20
谷神诞20
插稻草人20
吃蚊子脚20
清明牛歇耕20
峒主诞20
神农诞20
开镰节21
禾了节21
上田节21
吃上田21
蓝社节21
祈雨21
插青示禁21
新安种茶不上肥22
沙田的耕作与围垦22
屯田22
公尝22
春分拜荔园22
开芋屋日22
撒壳于道22
猪屎会23
分猪角23
放鱼花23
扑禾花雀23
二、手工业23
广彩23
广绣24
牙雕24
玉雕25
木雕25
根雕26
角雕26
阳江漆器26
石湾陶业26
石湾公仔27
“三行”业27
金饰业28
铸造业28
酱园业28
莞席29
新会葵扇29
端砚30
三、商业30
店号招牌与店徽30
店铺装潢31
做牙31
猪市买卖31
卖猪留尾31
算盘拨动,生意兴隆31
同行莫过铺31
唱市和街担31
趁圩32
袖笼交易32
天光墟32
料田古道32
高留墟32
东粤四市33
古玩街33
同行一条街33
花渡头33
怀远驿33
十三行33
埋单34
鸡公榄34
巡城马34
水客35
四、民间杂业35
关帝厅人马35
江相派36
旧广州的烟赌36
旧广州的娼妓37
棺材庄37
仪仗铺38
当押业38
清粪业38
倒屎婆39
头发换火柴39
敬惜字纸39
做会39
大耳窿40
顺德妈姐40
平洲奶妈40
草庵40
大衿姐40
捻妹花41
喊口婆41
净面婆42
剃头佬42
炭相佬42
收买佬42
卖唱42
瞽姬42
吹打佬42
龙舟演唱42
卖武43
耍猴戏43
面塑43
广东昆仑奴43
第三章 生活44
一、饮食44
日常饮食习惯44
团年饭44
煎堆44
压年蔗44
罗汉斋44
开年饭44
吃汤圆45
斗米粉印饼45
通心粥45
龙船饭45
广式月饼45
广式腊味45
拜月芋头46
栾樨饼46
龙凤礼饼46
聘礼茶果46
迎亲响糖46
寿、丧、神诞供品46
菊花餐47
莲叶餐47
木耳宴47
中秋鱼宴47
粤菜48
粤菜三绝48
无鸡不成宴48
白切鸡49
文昌鸡49
太爷鸡49
清平鸡49
路边鸡49
沙司鸡49
三杯鸡50
油泡虾仁50
帝赐肉50
龙虎斗50
红烧果子狸50
红棉加积鸭51
东山羊51
吃鱼生51
鱼三味51
瓦甑焗文屷鲤51
做狗社51
打边炉52
煲仔饭52
片皮乳猪52
佛跳墙52
鼎湖上素52
煲老火汤52
大暑冬瓜煲水鸭53
炒田螺53
煎禾虫53
炙知了53
炒蚕蛹54
岭南粥品54
及第粥54
艇仔粥54
沙河粉54
盲公饼54
杏仁饼55
鸡仔饼55
红枣饼55
西樵大饼55
娥姐粉果55
肇庆裹蒸56
新塘鱼包56
大良崩砂56
大良炒牛奶56
双皮奶56
炖品56
伦教糕56
九层糕57
状元糕57
薄皮鲜虾饺57
甜品57
糖不甩57
老鼠扒泥57
冬果58
油器58
笔嘴粽58
九江煎堆58
食槟榔58
臭脚醋59
柱侯酱59
从化蜂蜜59
新会陈皮59
肇庆芡实59
罗岗柳橙59
泮塘五秀60
佛山扎蹄60
水烟筒60
饮食行会组织60
饮早茶60
三楚馆61
晏店61
二厘馆61
一盅两件61
扣指谢茶61
开盖续水61
饮凉茶61
王老吉62
神农茶62
盒仔茶62
风趣的广州饮食别名62
二、服饰63
大襟衫63
补服63
马褂63
黑胶绸63
斗篷63
坎肩63
中山装63
太子装64
军干装64
学生装64
妈姐装64
猎装64
柔姿装64
乞儿装64
牛仔服64
喇叭裤64
百褶裙64
弓鞋64
草鞋64
伯父鞋64
木屐65
月亮帽65
铜鼓帽65
荷兰帽65
鸡罩帽65
蓄须65
画眉65
簪65
梳篦65
穿耳65
镯66
染指甲66
三、居住建筑66
西关大屋66
花园式洋房66
竹筒屋66
骑楼66
镬耳屋67
开平门楼67
碉楼67
连家艇68
旱船68
寮房68
沙面古建筑物68
蕃坊69
广东四大名园69
陈家祠69
破土70
麻石地基不发70
姜太公在此70
上梁大吉70
择“孙梁”70
记火号71
不做北炉71
入伙71
乔迁新居71
蚝墙71
四、行旅71
轿71
畜力车72
人力车72
三脚鸡72
鸡公车72
野鸡车72
打的72
轮渡72
花尾渡72
孖舲72
大飞72
竹筏72
祭桥神73
市舶司73
五、医药73
医寓73
坐堂73
草药医73
儒医73
五爪金龙74
何首乌74
阳春砂仁74
化州橘红74
中草药偏方74
刮痧74
拔火罐75
艾灸75
食疗75
巫医并举75
第四章 岁时节日76
一、传统节日76
送灶76
入年关76
扫尘76
行花街76
卖懒77
开门炮77
卖发财大蚬77
行大运77
开年78
异年78
开小正78
人日游花地78
打春78
春节盲妹歌78
舞醒狮78
舞龙79
舞凤81
舞麒麟81
舞貔貅81
烧炮仗82
采大鸡公82
元宵灯节82
摆灯酒83
红花炮和白花灯83
行通济桥83
做年例84
逛花桥84
偷青84
清明拜山85
清明插柳86
买清明扇86
龙山利是86
端午节86
挂五月艾86
饮雄黄酒87
洗龙舟身87
午时符87
旺龙87
趁景87
斗标88
犒标88
仁威老龙88
七娘会88
七夕水90
拜牛郎90
中秋节90
竖中秋90
拜月娘90
月光书91
打秦桧91
耍碌仔91
追月91
扛竹篱91
重阳登高放纸鹞92
重阳照好运相92
冬至大过年92
二、农历时令93
立春迎土牛93
盲年93
雨水补天穿93
惊蛰祭白虎93
打小人93
拜社94
卖身节94
春社日94
花朝节94
浴佛节94
夏至狗,没啶走95
六月初六天贶节95
祭霜降95
田了节95
祝社日秋祭95
三、民间诞会96
粤人俗鬼96
牛仔王诞96
生菜会96
土地诞97
六祖诞97
波罗诞97
观音诞98
北帝诞98
何仙姑诞99
天后诞99
龙王诞100
金花诞100
婆娘诞100
黄大仙诞101
悦城龙母诞101
关帝诞102
彭祖公忌102
鲁班先师诞102
白云诞103
财神诞103
盘古王诞103
日娘诞104
九皇诞104
华光诞104
冼夫人诞104
第五章 人生仪礼106
一、生育寿辰仪礼106
有喜106
分娩留婆家106
安置脐带107
腥苏107
添喜107
放姜落井107
坐月挂物107
满月107
讨百家饭107
做百家衣107
百日107
周岁107
命名108
上契108
契神108
奶祭108
广府人过生日108
重行花烛109
二、教学仪礼109
破蒙109
私塾110
家塾110
乡塾110
坊塾110
堂塾110
祭孔圣人110
三、婚姻仪礼111
媒家馆111
择婚111
聘媒提亲111
栽四方竹111
送年庚112
相睇112
小聘112
大聘112
催妆112
哭嫁112
安床112
送嫁妆112
送日113
赠厨113
冠礼113
落阁113
三梳113
开眉113
新郎上头与公鸡上头113
抢新郎114
打阁114
砸媒婆114
兄弟背上轿114
打伞积阴德114
撒米114
踢轿门115
打扇头115
打糖梅115
佛山迎亲必经之路115
钉字115
拜天地115
闹新房116
牵猪公116
化州婚礼三鸡116
看三朝116
吃和合蛋116
鸡米酒116
回门烧猪117
落家117
招赘117
自梳女117
不落家118
番头婆118
穿底姑婆118
姑婆屋118
异婚119
四、丧葬及祭祀仪礼119
送终119
出厅119
呼号119
服孝119
报丧119
买水119
小殓120
大殓120
两头寿和一头寿120
成服120
安座120
设灵堂120
吊唁120
丧事饮食一色白120
九碗头120
鸡蛋、墨鱼、螃蟹祭祖先121
出殡121
担幡121
毛箍驴121
过洋乐121
抛路瘗钱122
安葬122
点主陛座122
活人神主牌122
做七122
百日122
周年122
脱孝122
烧花衣123
长堆墓与圆墓123
盂兰胜会123
拜义冢123
阳东三月三上坟日123
五、社交仪礼与社会组织124
跪拜礼124
鞠躬礼124
拱手礼124
握手礼124
造访礼124
活鲤拜门124
贺仪125
粉仪125
奠仪125
结拜125
凿齿125
意头语125
长生会126
分蒸尝126
洪门126
金兰会126
西关小姐126
东山少爷127
第六章 民间信仰、巫信与禁忌128
一、民间信仰128
天神128
玉皇大帝128
王母娘娘128
天妃娘娘128
泰山娘娘128
福禄寿三星128
如来佛祖128
南极仙翁128
五斗星君129
观音菩萨129
北帝129
华光大帝129
祝融129
文昌帝君129
雷公雷祖129
灶君130
九天玄女131
十二奶娘131
花婆132
龙母飓132
真君飓132
天后飓132
祖宗神132
太上老君132
鲁班132
华佗132
嫘祖132
黄道婆132
无量祖师132
达摩132
六祖慧能133
吕洞宾133
何仙姑133
张果老133
紫姑神133
金花娘娘133
郑仙133
妈祖133
黄大仙133
张天师134
财神134
关帝134
姜太公134
齐天大圣134
五谷主134
岳飞135
伏波神135
孔夫子135
冼夫人135
包公135
苏东坡136
韩文公136
葛仙翁136
鲍姑136
地藏王136
龙王136
东岳大帝136
太岁136
灵石崇拜136
城隍137
阎罗王137
判官137
钟馗137
门神137
无常爷137
夜叉137
夜游神137
野鬼游魂137
吊颈鬼137
月难鬼137
溺水鬼137
摄青鬼137
二、巫、卜、兆、忌138
求签138
问杯138
通书卜138
鸡骨卜138
卦命138
看相138
风水佬138
阳宅139
阴宅139
男觋139
女巫139
起犯139
喊惊139
贿鬼与逐鬼139
吹簕古笛140
打醮140
打席140
拜斋140
拜桄榔树141
收鸡头141
落降头141
送火神141
拦火社141
打龙潭141
石敢当142
太极八卦图142
走侯王142
万年缘142
万佛诞放生143
行银路143
摸龙床143
过火练143
打仔日143
喊太阳143
风水树143
老鼠嫁女143
榕树多者地必兴144
孕妇墓前种蕉树144
降八仙144
迷魂144
迷童子144
扶乩145
去阴阳街145
烧军塔145
放鸭仔145
喜鹊飞鸣145
乌鸦啼叫145
半夜鸡叫145
母鸡啼鸣145
铁树开花145
火兆145
眼皮跳145
梦兆146
日常生活禁忌146
食禁146
语忌146
年禁146
婚忌146
丧忌147
送礼禁忌147
旅行禁忌147
凶忌147
杨公忌147
女子不得上龙船148
第七章 民间文艺149
一、粤剧与广东音乐149
粤剧149
粤曲150
粤剧、粤曲茶座150
私伙局151
星腔151
薛腔152
虾腔152
女腔152
乞儿腔152
粤曲唱法152
开台、破台与开身152
红船153
广东音乐153
二、其他民间艺术154
粤俗好歌154
讲古154
数白榄154
木鱼155
龙舟155
南音155
粤讴156
鲤鱼歌156
盲佬歌156
颠倒歌156
锣鼓柜156
卖鸡调157
鬼仔戏157
白戏157
春班戏158
贵儿戏158
三、民间文学158
五羊仙人158
海殊石传说158
三石传说159
三山两湖掌故159
珠玑巷的传说159
白鹅潭的传说160
龙母的传说160
伦文叙的故事160
何仙姑与增城挂绿160
包公掷砚160
吴隐之与沉香浦161
佛山得名的由来161
从化温泉的传说161
白鹤洞的传说161
蒲涧廉泉161
杨孚与河南雪松162
罗浮山的传说162
虎门的传说162
洪宣娇与金鸡岭162
高弟与高第街163
西南二伯父163
谚语163
谜语164
歇后语165
旧广州市井俚语166
四、民间工艺美术168
佛山剪纸168
镇濠泥鸡168
孔明灯168
宫灯168
灰批169
佛山木版年画169
第八章 民间游艺竞技170
一、龙舞170
新会纱龙舞170
中山醉龙170
紫莱金龙171
罗定香火龙171
西关草叶龙172
沙湾戆龙172
二、狮子舞173
醒狮的传说173
佛山狮173
鹤山狮174
中山健武狮174
三、其他动物舞175
貔貅上牌山175
舞火狗176
乌石蜈蚣舞176
雄鸡舞177
鲤鱼化龙177
舞鲤鱼177
鳌鱼舞177
舞纸马178
麒麟白马舞178
五马巡城179
舞春牛179
莲船舞179
蝴蝶舞179
舞鹰雄180
鹤舞180
狮燕舞180
四、其他游艺竞技赛会181
佛山秋色181
沙湾飘色181
南国水色182
紫坭春色183
佛山十番184
阳江赛风筝184
跳禾楼与驳歌仔184
清远赛南歌185
月姐歌堂185
化州踏月歌185
西江花炮会186
大沥狮子会187
中山小榄菊花会187
梅箓陶鼓舞188
打龙船188
划凤船189
游邓公189
耍岩节189
洗涌节190
跳棚190
放鸽会191
放纸鹞191
泮村舞灯192
舞亚妹192
跳飞机192
碌钱鸡192
画芝兰根192
扭历落193
跳大海193
点兵捉贼193
打蟀193
第二编 客家民俗197
第一章 导论197
一、客家的地理和人文环境197
二、客家民俗的文化特征199
三、中原文化对客家民俗的影响201
第二章 生产203
一、农业203
迎春牛203
撒石灰203
炒惊蛰204
耕牛开教204
帮工204
刀耕火种204
封山育林204
乐昌杉业204
看“油托”、“伏托”205
闹大河205
二、手工业205
五华石匠205
五华铁匠205
祭窑伯公205
“封荆口”和“开片石”206
泥水木匠师傅206
做地师206
三、商业和其他行业207
束裤带出门207
客家商号207
敬财神207
耕石街207
中人207
罗贞先师207
理发业“暗语”207
剃头学徒208
厨倌师傅208
敬船头伯公208
三板船208
长布清明墟208
第三章 生活209
一、饮食209
八大碗209
回菜209
夹食209
七样菜210
吃和合蛋210
吃鸡碗210
冬至羊,夏至狗210
新安盆菜211
粗茶淡饭211
干饭211
熟米211
粗货半年粮211
客家粄212
红粄212
发粄212
猪笼粄212
清明粄212
七药粄212
仙人粄212
粄条212
珍珠粄212
忆子粄213
锅笃粄213
人缘粄213
味窖213
糍粑213
漉汤糍和米晒目213
客家米粉213
打冬糍213
粞丸213
捏糍214
客家菜(东江菜)214
酿豆腐214
盐焗鸡214
梅菜215
娘酒鸡215
南雄红冻肉215
蘸仔鸭215
咸菜215
薄饼216
火镰饼216
糟麻216
蓼花216
擂茶216
娘酒217
长乐烧酒217
二、服饰217
唐装217
侧襟衫217
褂哩218
四围齐218
大裆裤218
马裤218
猫耳鞋218
客家凉帽218
苏公笠218
容家头帕218
黑头帕219
花额219
船子髻219
掩腹219
银链“裤缰”219
狗牙毡布219
客家银簪219
辟邪童装219
三、居住建筑220
客家围龙屋220
围楼221
圆楼222
方楼222
五凤楼222
枕头屋222
孔雀形屋222
檐街屋222
一字屋223
二字屋223
上下堂方形屋223
泥砖屋223
客家瓦屋223
山寨223
府第223
粤北殿堂屋223
四门归厅224
石旗杆224
四、行旅225
过番225
梅岭古道225
阴那山灵光寺225
南雄珠玑巷226
南雄三影塔226
五、医药227
放血227
民间药方227
做好事227
银簪的医用227
第四章 岁时节日228
一、传统节日228
腊月忙年228
谢灶神228
入年卦228
烧猪牯火堆228
点年光228
换水盅229
正月初二转妹家229
送穷229
出年卦229
开小正229
人日229
月半大过年229
五月初一过端午229
五月节挂葛藤230
七月半230
八月半230
兜尾节230
完冬节230
二、农历节令230
接春230
做春分230
天穿节230
祭野鬼230
食新230
秋节230
做秋231
处暑节231
大清明231
三、民间诞会及其他特殊节日231
观音生日231
山村姐妹节231
太阳生日231
佛爷生日232
做“四月八”232
天贶节232
六月妹子节232
灶君生日232
邹应龙诞232
十月朝232
第五章 人生仪礼233
一、生育仪礼233
得喜233
胞衣迹233
派红蛋233
洗三朝233
看七朝233
送姜酒233
奉台神233
满月酒宴233
命名234
留胎毛234
对岁234
上灯234
过继234
大生日234
二、婚姻仪礼235
过年庚235
报日子235
行嫁235
呼彩235
哭嫁235
蔬菜嫁妆235
换青235
避花园235
请三朝235
童养媳236
等郎妹236
花顿妹236
隔山娶236
二婚亲236
插青236
入赘237
三、丧葬仪礼237
停尸237
着寿衣237
报丧237
落枕237
摆孝堂237
入材237
陪夜237
家祭237
过奈河桥237
出柩238
煮寿饭238
点主陛座238
做斋238
醮三朝238
做七238
圆七238
走七239
妇女称孺人239
大葬地239
捡金239
寄岩子239
阴城239
衣冠冢、葬银牌240
出门讣240
四、社会组织240
客家宗族240
家法族规241
族长241
家长制241
公尝(祖尝)241
客家堂号242
堂联242
第六章 民间信仰、巫术与禁忌244
一、民间信仰244
伯公244
三山国王244
三奶娘245
保生大帝245
了拳祖师246
花婆246
刘三妹246
紫姑247
大伯公247
二、巫术与禁忌247
求雨247
打醮247
打龙潭248
住房风水248
出日子看时候249
下魔镇249
摘福249
扶门249
排桁钉角250
许六甲神250
犯胎神250
四目人250
保胎灵符250
见人生,鬼缠身250
锁子鬼251
不回头251
斩煞251
墓碑刻字251
喊太阳251
送鬼251
打蛇送鬼251
禁忌日251
讲彩头251
客家数字迷信252
伏仙姑252
菜篮神252
请桌神252
请笠嬷哥252
神药252
烧檐吊252
打灶头的禁忌252
孕妇饮食禁忌253
客家月忌253
客家丧忌253
第七章 民间文艺254
一、客家山歌254
客家山歌254
客家情歌255
道情歌256
散歌257
尾驳尾257
逞歌258
拉翻歌258
叠字歌258
赋比兴258
重复259
双关260
山歌醮260
二、民间戏曲261
山歌剧261
广东汉剧261
花朝戏261
粤北采茶戏262
乐昌花鼓戏263
五句板263
耍歌263
“满”字艺人263
南雄莲花落263
中军班264
锣鼓吹264
八音班264
三、民间文学264
石古大王的传说265
三仙奶娘学法的传说265
罗隐的传说265
宋湘的传说(三则)266
过年舞狮子的传说266
元宵烧龙的传说267
八月初一起坟的由来267
泮坑公王保外乡的传说267
自古山歌松口出的传说268
刁嫂子山歌调的由来268
有耳唔捉捉鼻的故事268
廖昆玉的故事(二则)269
李文固的故事269
屙疤县长的故事269
“狗绊线,食唔掣”的故事269
三山国王庙的由来270
无尖尾石螺和单面鳞鱼的传说270
南雄不在屋内煲蛇习俗的由来270
客家谚语、俗语、歇后语270
第八章 民间游艺竞技274
舞花环龙274
舞黑蛟灯274
舞火烧龙274
舞香火龙274
舞金狮275
舞青狮275
舞仔狮275
舞席狮275
舞鲤鱼灯276
舞马灯276
舞花灯277
舞船灯278
舞春牛278
舞磨石278
舞青蛙狮278
铙钹花279
马色279
客家秧歌279
九连环279
三山国王游龙船279
爬山赶龙和松明赛火280
梅县山歌节280
第三编 潮汕(福佬)民俗283
第一章 导论283
一、潮汕的地理环境和历史风貌283
二、潮汕的人文特点284
三、潮汕民俗的主要特征286
第二章 生产288
农忙288
走仔、姿娘的劳作288
看女婿唱生产歌288
浸田与晒田289
水稻浸种仪式289
种沙田289
帮工吃饭不进屋289
贴圈290
结红290
盖红印290
挂蟹壳290
烧炭谢山神290
摘乌榄拜土地290
猫给狗作揖290
鲎母掠来刣(宰),鲎公放落海290
乌鹅白鹅,从有掠到无290
赛大鹅290
养鸡俗291
猪牛养殖俗291
抱大猪291
猪仔码291
潮州纸遮292
生意开门红292
竹木行“指语”292
顶天行292
斗圩292
第三章 物质生活293
一、饮食293
做桌293
头甜尾甜294
中和进补294
护国菜294
来不及294
烧雁鹅294
卤水拼盘294
蚝烙295
膏烧295
吃鱼生295
食虫俗295
饮血295
菜脯295
腌乌榄295
腌咸菜295
熬橄榄菜296
贡腐296
贡菜296
鱼丸296
牛肉丸296
潮州薄饼296
粽球296
芋味三绝296
潮州南瓜芋泥297
粿297
粿印297
豆沙粿297
菜包粿297
鼠曲粿298
韭菜粿298
炒糕粿298
普宁油炸豆干298
甜丸卵298
潮州老婆饼298
柑饼299
?饼299
腐乳饼299
潮阳姜薯299
工夫茶299
海丰擂咸茶301
海陆丰菜茶301
喝灯茶301
二、服饰302
仿效苏淞302
百褶礼裙302
腰兜302
同心腰兜302
水布302
韩公帕303
帕仔303
葵笠303
打鬃303
龟鬃303
方发髻304
留尊长304
潮屐304
本相鞋304
老人御寒三件宝304
三、居住建筑305
四点金305
驷马拖车305
下山虎306
平房灰屋306
涂库306
竹竿厝306
书斋306
照壁306
更楼306
潮州厝,皇宫起307
吓土307
“抱楹头”做四句307
净油火307
留灵307
净棚308
眠床、衫橱、饭床308
陈慈黉故居308
四、行旅308
轻便车309
雨亭309
独木桥309
渡船310
汽船310
唢呐船310
红头船310
造船俗311
置渔船、分大饼311
生肖渔船311
过番311
送顺风311
落马311
第四章 岁时节日312
一、传统节日312
筅尘312
吃团年饭312
兆年景313
贴春联313
贴门神313
吃五果汤313
拜正“送大吉”313
压腰兜314
掼春?314
摇钱树314
迎神接福314
初七吃“七样羹”314
十三过大年315
上元节315
元宵坐大菜315
元宵摇竹丛315
唱采茶歌315
走三桥316
吃春饼、春卷316
抬春色316
清明挂春纸316
踏青春游316
饮龙舟水316
龙舟帖316
送纸317
放花灯317
三参灯317
六月六317
中元施孤317
中元人仔粿318
布田318
中元舞榕狮318
中秋拜月娘318
卜针影318
跪月华318
烧瓦塔318
烧烟堆318
荡秋千318
传递拜祖先318
剥鬼皮319
彩青319
中秋食鱼粥319
重阳节祭祖319
放纸鸢319
太阳神诞320
结缘320
九皇诞320
冬节320
冬节丸320
食圆大一岁320
二、民间诞会及特殊节日320
牛狮爷诞320
天地生321
天公生321
摆社321
妈生321
伯公生322
浴佛节322
关爷生322
五谷神诞323
财神诞323
土地神生日323
红心节323
公婆生323
孔子爷生323
五显爷生324
五谷主生日324
谷母节324
神上天324
一岁两过年325
闰月再热325
第五章 人生仪礼326
一、生育仪礼326
求子326
催月326
锁天狗326
报添丁326
上腊327
坐腊327
开荤礼327
挂百家锁327
上喜灯327
见天地327
吃剩饭327
洗浴诀327
栽须328
上契328
进学礼328
出花园328
二、婚姻仪礼329
带“眼镜”、看“三斗”329
合婚329
看家风329
开聘329
送聘329
报日329
茶仪329
食甜329
男女同心329
送嫁妆329
陪嫁三桶329
陪嫁针梳329
传授家规330
分钱米330
送花粉330
姐妹钱330
吃姐妹饭330
睡草铺330
洗十二样花水331
提油舅331
吊猪?331
泼水上轿331
哭花轿331
压轿331
踢轿331
看新娘331
青娘做四句332
讨香包332
新娘坐斗米332
结房圆333
按落头333
吃甜饭333
种草祈福333
拉渀缸333
头返厝、二返厝333
食红桌333
抱瓶卜男女334
看花园334
新娘落祠堂334
文明花334
粜米换豆334
娶接枝335
入赘335
试婚335
走贼日335
百日百到直335
乞奸335
三、丧葬仪礼336
筑生居336
叫油火336
更寿衣336
报钟与报丧336
入殓337
成服337
做功德338
出柩338
点主339
脱孝339
毛箍驴339
替身葬340
家神牌340
翻金瓮340
金箔剪纸340
四、其他仪礼340
敬番客340
钟爱红花340
送鸡蛋341
吃鸡碗341
宾临大吉341
做大生日341
第六章 社会组织343
一、宗族与家庭343
祭祖343
谒祖343
出祖344
潮汕家族成员称谓344
兄弟分家344
二、社区关系345
会乡345
乡约345
民间诉讼345
洋寮345
善社346
月兰会346
父母会346
金厝地,银亲情346
放青贷346
观戏男女线346
闲间346
三、特殊社团风俗347
正字母生白字仔347
童伶制347
莿榴馆347
河婆鸦片348
赌馆及乡村赌场348
娼妓349
妓馆神祗349
六篷船349
第七章 信仰、巫术及禁忌350
一、民间信仰350
三山国王350
安济圣王351
公婆神352
田元帅352
英长年353
枫溪窑神353
城隍353
土地354
司命帝君354
关神354
青龙老爷355
月神355
树爷宫355
二、巫信355
游神355
隆城游神356
游安济圣王357
游火帝357
三山国王特使出游358
游竹龙359
游青龙359
拖老爷359
绞老爷360
走老爷360
禳乡360
抛神360
摸肚脐360
降神360
忌平安361
投桥度厄361
鬼过桥361
拖死鬼361
落三姑361
拜仙361
祈雨362
打龙潭362
演?戏362
吊喜灯与取神物363
吊三圣草363
驱邪石碑和纸符363
关扁担神363
相五形363
梦兆364
三、禁忌364
饮食禁忌364
行旅禁忌365
船民禁忌365
孕妇禁忌365
儿童禁忌365
嫁娶禁忌366
丧葬禁忌366
新春禁忌366
数字禁忌367
仪礼禁忌367
女裤禁忌368
男忌穿靴,女忌戴髻368
四、巫医及方术368
压惊368
收魂368
端午圣日368
脚痹痹,挽草来贴鼻369
绞鱼鳞赘369
鸡翁鸡母诀369
谷刺眼疮369
挖“火炭”369
止痛诀369
给狗戴孝369
麻雀螆369
蜈蚣咬,鸡母孵369
鱼瓯上头,鱼骨胶落369
刮?公,刮?母369
治“猪头肥”370
写“马”字止血370
生蠍,杀头斩脚370
治“麦粗”370
痔无三拍370
大风痨370
烧“钱”治病370
井底泥370
换肚肠370
包着胎370
搬重物、泼泔水370
送鬼371
送册子鬼371
第八章 民间文艺372
一、音乐戏曲372
潮剧372
潮州歌册372
五福连与太子爷372
白字戏373
正字戏373
纸影戏373
开灯戏374
落马戏374
头标戏374
图春戏374
神生戏374
踮脚戏374
椰胡374
走唱375
扣歌375
潮阳笛套375
海丰婚嫁渔歌375
营锣鼓377
大锣鼓377
二、民间文学378
潮州歌谣378
灯谜之乡378
潮汕民间故事与传说378
潮汕俗语380
三、工艺美术384
潮绣384
香包384
潮汕抽纱384
纱丁385
金漆木雕385
贝雕385
浮洋泥塑385
潮阳香稿塑385
木屑工艺385
潮汕剪纸386
花灯386
第九章 民间游艺竞技387
一、游艺387
元宵灯会387
饶平莲花灯387
拾灯387
游香船387
土地公婆牵狮子拜年388
青狮和红狮388
擎标旗388
搬涂戏389
烧烟架389
掷喜童389
竹马戏389
走五方389
扣英歌389
钱鼓舞390
蜈蚣舞390
舞九鳄391
骆驼舞391
双咬鹅舞391
鳌鱼舞392
车鼓舞392
布马舞392
鲤鱼舞392
水鬼上埔393
老鹰捕小鸡393
宰猪宰羊393
蛇剥壳393
一鼠二牛393
抬轿393
织布393
踢印393
芭蕉杆枪393
朴粒枪393
跳草绳394
打水波394
玩甲虫394
抛网捕鱼394
斗鱼394
二、竞技394
击鼓报猜394
猜童谜395
猜“状元标”395
托手尾395
顶肚脐395
提砖石395
顶石磨395
斗鸟395
斗鹅396
斗锣鼓396
斗鸡翁蹬396
斗龙虾396
第四编 少数民族及汉族特殊社区民俗399
第一章 导论399
第二章 瑶族民俗400
概述400
一、生产400
太公田400
火耕水耨400
砍山烧畬400
种茶制茶401
号标401
日用三件宝401
赶山401
放青402
捉石蚧402
挑花刺绣402
蜡染402
雕刻402
二、生活403
竹筒饭403
香粳烤肉饭403
熏猪肉403
猪红香肠403
酿竹笋403
大苋焖豆腐403
苦斋鸡汤403
天鹅菇鲜汤403
野蕨糍403
大汤糍403
水酒404
竹水笕404
插羽翎404
银饰花冠404
龙凤髻404
椎髻404
高架帽404
三角帽404
尖头、平头405
琵琶襟衣405
裙405
红刀鞘405
过山傍405
挂袋406
窑子406
火炉塘406
牛角车406
木排406
太阳伞406
三、岁时节日406
过新年406
放牛出栏407
送懒日407
送神节407
封鸟嘴407
开耕节407
父母节407
穷节407
开唱节408
老君节408
团圆节408
尝新节408
盘王节408
耍歌堂409
四、人生仪礼410
坐月挂物410
尝姜酒410
安名410
打幡411
上刀山下火海411
讴莎腰411
游坡411
讲缘411
杯水定亲412
咬手成亲412
入赘412
担名412
转面412
炒黄豆412
过担412
嫁肉413
嫁妆柴413
坐歌堂413
举杯话别离413
童婚413
抢婚413
共槽沐浴414
打同年414
买水浴尸414
坐椅出殡414
背尸入棺415
打斋415
“十王头”祭415
先生公的葬礼416
婴儿葬416
童子葬416
火葬416
核心家庭416
公众会416
瑶甲416
瑶老议事会417
瑶老制417
瑶长瑶练417
习惯法417
峒417
瑶排417
户418
龙418
砍鸡头、灭香火、滴鸡血418
五、信仰、巫信与禁忌418
盘瓠崇拜418
火水崇拜419
拜寄419
拜土地伯公419
峒主爷419
肉公神419
祭得力神419
祈雨祭419
担堂419
安龙420
先生公420
跳王420
瑶经420
疏表咒语420
神符421
狩猎禁忌421
六、民间文艺与游艺竞技421
排瑶民歌421
过山榜421
盘王的传说421
长鼓的来历422
甘基王422
水淹天422
豆腐八王422
盘古书422
长鼓舞422
舞春牛423
舞火狗423
舞火龙424
舞金狮424
舞火狮425
舞木狮425
顶杠425
射箭比赛425
第三章 壮族民俗426
概述426
一、生产426
草标426
斗四会426
水利会427
筑路会427
禁火会427
二、生活427
五色糯米饭427
糯米糍粑427
拜山、拜咪427
醋渍法427
引427
挪抓(挪候散)427
巫帮427
必劣迷427
凤头大髻427
大边衫428
反膊衫428
腊428
裍428
牛头裤428
鞋猫428
鞋头钩428
一座三428
干栏428
三、岁时节日429
联张429
中和节(伯公诞)429
三月三拜山祭祖429
牛皇诞429
邦久那430
七月香430
探亲节430
送火神节430
四、人生仪礼431
封典印431
坐时431
汲新水431
坐家431
开眉431
黑色嫁衣432
新婚床上抢糖瓜432
角力432
缠棺布432
渡河布432
拾骨重葬432
认老翦432
认同年432
认老表432
扯驾玛432
班433
门楼433
都老制433
婚姻会433
长生会433
建新会433
五、信仰、巫信与禁忌433
祭龙山433
送火神434
认契父434
赶天狗434
做火黑434
公筛434
壮经434
火灶禁忌434
忌打楔锤钉、打夯434
六、民间文艺与游艺竞技435
壮族八音435
歌堂夜435
年晚歌435
呵哩歌435
刘三姐435
百鸟衣436
望君顶436
人熊带436
舞寿星公与龟鹿鹤436
舞木猫狮436
舞犀狮437
舞火龙437
装古事437
抢花炮437
萝卜灯438
追天灯438
三六九438
下三439
围捕“老虎”439
敲梆439
壮锦440
第四章 畲族民俗441
概述441
一、生产与生活441
椎髻箕踞,跣足而行441
钩花和彩带441
寮442
围屋442
绕公厅442
二、岁时节日442
春节祭盘瓠442
正月初一食“菜生”442
隔年火种442
招兵节443
鸡公王生日443
三月三吃“乌米饭”443
拜祖节444
雷王诞444
三、人生仪礼444
法名444
吃饭心444
合灯火444
吊棺葬445
做田孝445
四、信仰、巫信与禁忌445
盘瓠崇拜445
蓝大将445
两副三牲445
祭打猎大王445
祖杖446
迎神446
祈丰收446
谢神446
送龙船446
三座香炉446
禁吃狗肉446
忌用脚踏碓446
忌白蚁446
五、民间文艺447
高皇歌447
盘瓠的传说447
祖图447
三公主石像449
石狗449
鱼龙木刻449
第五章 满族民俗450
概述450
一、生产与生活451
饽饽451
萨其马451
烙饼451
饭卷451
酸辣面451
甑糕452
腊八粥452
白片肉452
猪血肠452
巧心茶楼452
大耳圈452
长衫452
旗袍452
练武装452
古老大屋453
满洲大床、满洲大柜453
广州八旗453
二、岁时节日453
阿婆诞453
仓官诞453
“月光模儿”与中秋节454
三、人生仪礼454
出名不出姓454
钉门帘454
偷一把筷子454
认亲礼454
穿装古455
剪发陪葬455
摔丧盆455
辞灵455
鞑子礼455
叩头455
打千455
作揖455
家族称谓455
姑奶奶455
四、信仰、巫信与禁忌456
萨满教456
祖宗袋456
宗祠457
观音楼457
春祭457
禁食狗肉458
五、民间文艺与游艺竞技458
满族歌谣458
武功458
第六章 回族民俗460
概述460
一、社会活动与经济生活463
爱国爱教463
参政议政464
扶贫济困464
当官从政464
行医464
寺院经济464
涮羊肉465
炸油香、搓馓子、拧麻花465
回回帽465
都哇465
二、岁时节日465
开斋节465
圣纪节466
古尔邦节466
大人忌466
圣女忌467
三、人生仪礼467
礼拜467
起“经名”467
割礼467
净礼467
念女卡468
洗米衣468
丧葬仪式468
互道“色俩目”469
习惯用语469
四、信仰、巫信与禁忌469
伊斯兰教469
《古兰经》470
清真寺—宗教活动场所470
阿訇471
斋月471
禁食猪肉471
禁酒471
五、民族教育471
经堂教育471
学校教育472
体育与武术474
第七章 水上居民民俗475
概述475
一、生产与生活475
疍家475
沙田476
舟楫为生476
水鸡(咸水妹)476
大船糕477
扣肉477
濑锅边477
清蒸螺蚌477
珠海雷公茶477
包头布477
狗牙毡布477
未婚髻477
背带478
“沙艇”等船艇478
紫洞艇478
二、岁时节日478
买力日478
天后诞478
三、人生仪礼479
背葫芦479
当婴479
洗髻479
哭嫁479
斗歌和抢亲479
叹家姐480
坐高堂480
婚宴讨乞479
新婚之夜不同房480
新郎独守洞房480
爬旱船481
鸳鸯船481
冥婚481
鱼虾替身葬481
水葬·引魂·返魂481
案兄弟、案姐妹481
四、信仰、巫信与禁忌482
南澳妈祖482
祭土神482
水陆烧幽482
压槽母482
驱龙482
杀狗除晦482
煞日下网483
忌说“油”字483
忌说“刀”字483
忌说“猫”字483
忌“翻”字483
忌蛇和自来鱼483
五、民间文艺483
咸水歌483
古人483
字眼484
高堂歌484
大?歌484
探歌484
自口仔484
叹命歌484
后船歌谣484
拖船歌谣484
檀香的故事484
掷石捕鱼的故事485
开山公的故事485
第八章 凤凰山民俗486
概述486
一、生产与生活486
无鼻牛486
单丛茶486
宋茶486
四脚鱼486
红糟泡食487
吃蜂虾487
吃草仔487
枕头粽487
凤凰装487
?美楼488
薪仔火488
二、仪礼与信仰488
客情488
三天不接客488
殿沛祖祠488
凤凰到此489
三、民间文学489
太子洞的传说489
险石的传说489
金鸡仔的传说490
第九章 雷州半岛民俗491
概述491
一、生活491
雷州年糕491
南瓜饭491
芋头饭491
萝卜饭492
蛤骝叶饭492
番薯粥492
雷州大粽492
白粑492
油炸虾饼492
白斩狗492
粟仔492
糯米甜糟492
腻煎粺493
木叶挞493
簸箕炊493
艾?493
薯粉漏493
糖胶493
清煮花蟹494
鱼汁与蟹汁494
“唐装”等衣饰494
打屯494
徙口宅494
火车494
牛车494
轿子495
鹿车495
云车495
二、岁时节日495
年初三“钉赤口”495
年初四“弹缺口”495
年初五“迎公”495
新年仔495
元宵抢“炮头”495
清明“通阴”495
端午节“食风筝肉”496
天贶节496
乞巧“蛛丝卜婚”496
鬼节“回婆家”496
中秋“祭文昌”496
浮针496
九月九,先生不走学生走497
冬至“入冬祭”497
冬至“放公牛”497
三、人生仪礼497
贺侬497
婴儿的“入期”、“过期”、“安期”497
吃老脱壳497
上契取名497
押命498
问嘴498
送字498
冠头498
哭嫁498
哭上轿498
新人半途不下车498
打扇头498
新娘吃饭留半碗499
解贵494
跨门槛499
抢鸡头499
旋桌499
做二房499
新郎拜年499
龙杖祭礼499
圆墓500
走七500
饮血碟500
四、信仰、巫信与禁忌500
雷神诞500
雷州换鼓500
雷坛斋500
慈善神康公501
忠勇神关公501
树头公501
日头公501
祀土501
祭石狗502
做社502
神主牌502
五、民间文艺502
雷歌打擂台502
姑娘歌503
雷剧503
将军令504
小牌504
坐门楼504
戏套504
东海嫁504
雷州佛教音乐504
雷州道教音乐504
公仔戏505
傩舞505
东海人龙舞506
散花舞506
舞鹰雄506
舞蜈蚣506
六、民间游艺竞技507
走城507
走铜钱507
走裙婆妹仔精507
走虎507
走牛脚塞508
赶狗508
打青508
排令子509
跳大海509
敲钱堆509
两边猜509
雷公打蛋509
敲卡509
砍山猪509
藏痕510
赶泥龙510
勾手骨(扳手腕)510
架桥510
抵棒510
踢毽球510
丢窟子510
第十章 特区新风511
中国民俗文化村511
锦绣中华512
世界之窗512
中英街513
赤湾天后庙513
宋帝墓513
新安故城514
赤湾炮台514
深圳荔枝节514
大家乐514
渔灯舞515
竹仙洞515
珠海渔女515
珠海温泉515
黄金海岸516
万人坟516
第五编 广东民俗研究史略519
第一章 古代的“越讴”、谚谣及明清时的文人采风辑集519
第二章 “五四”运动以来民间文学的征集、研究及其对广东的影响521
第三章 抗日战争前后民间文学处于曲折和转型阶段526
附录一 广东民俗、民间文学书目528
附录二 广东方言常用口语与普通话对照表535
参考书目538
后记541
热门推荐
- 472297.html
- 2498332.html
- 2694613.html
- 3356020.html
- 2801952.html
- 2822441.html
- 518276.html
- 1771791.html
- 1423191.html
- 7145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653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417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049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159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415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608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585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596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639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50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