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水文知识读本 第3分册【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水文知识读本 第3分册
  • 王春泽,乔光建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ISBN:7508490861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1442页
  • 文件大小:3MB
  • 文件页数:1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水文知识读本 第3分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天然水一般特性967

1 天然水的物理特性967

2 天然水的化学特性970

3 天然水的生物特性973

4 天然水体类型划分974

5 河流、湖泊、水库的水质特点975

6 水体中碳素循环过程976

7 水中氧循环与二氧化碳平衡977

8 水体中的氮循环978

9 水体中的磷循环980

10 水生环境中的硫循环981

11 水体自净机制及特征982

12 中国河流的水化学特点986

13 水体的化学性质987

参考文献989

第二章 水污染990

1 水体污染涵义990

2 水体污染物质的主要来源990

3 水污染机理991

4 水体污染分类993

5 环境优先污染物994

6 河流污染特点995

7 湖泊水库污染特点995

8 地下水污染特点996

参考文献996

第三章 污染源及其危害997

1 污染源及其分类997

2 污染源调查的内容998

3 污染源调查的方法1000

4 污染源评价方法1001

5 污染源预测步骤和方法1003

6 酸雨及其危害1005

7 热污染及其危害1006

8 污水灌溉对农业环境的影响1007

9 水华1007

10 水污染环境效应1008

11 面源污染的调查评价1010

参考文献1012

第四章 水安全与保护1013

1 水资源安全概念1013

2 水安全系统的组成和特性1014

3 水资源安全的基础1015

4 水资源安全评价1016

5 重大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及其危害1017

6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预防措施1018

参考文献1019

第五章 水质监测1020

1 地表水质采样1020

2 地下水质采样1024

3 水质监测项目1024

4 玻璃仪器的正确使用1025

5 实验室安全1028

6 特殊要求的检验用水的制备1032

7 分析方法概述1033

8 离子含量有关的参数1033

9 总硬度与永久硬度、暂时硬度的关系1034

10 氧含量有关的参数1035

11 总有机碳1036

12 含氮量有关的几个参数1037

参考文献1037

第六章 水质评价1039

1 水质评价的基础1039

2 水质评价程序1040

3 水质评价参数的选择1040

4 水质评价参数实测代表值的确定1041

5 水质标准体系1042

6 水质评价标准的选择与使用1043

7 水质综合指标分类1046

8 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方法1049

9 单一指数法水质评价方法1050

10 多项指数法水质评价方法1051

11 水质性缺水特性1054

参考文献1055

第七章 水质模型及预测1056

1 水质模型及发展1056

2 水质模型的类型1058

3 水质模型建模的步骤1059

4 水质模型边界处理1060

5 水质模型识别1062

6 水质预测1063

7 水质污染预测方法1064

参考文献1066

第八章 地下水保护和利用1067

1 地下水服务功能1067

2 潜流带生态功能1067

3 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1069

4 地下水修复技术1074

5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1076

6 地下水功能区划分1077

7 咸水利用对地质环境的恢复1078

8 海水入侵方式及危害1079

9 地下水动态预测模型1080

10 中国地下水环境背景分布1083

11 中国地下水环境地质问题1084

参考文献1085

第九章 水资源保护规划1087

1 水资源保护规划指导思想1087

2 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依据1087

3 水资源保护规划的科学基础1088

4 水资源保护规划水平年、目标和指标1089

5 水资源保护规划内容1090

6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1092

7 水资源保护监测规划1096

8 水库库区环境保护规划1098

参考文献1099

第十章 地表水功能区划1100

1 水功能区划目的和意义1100

2 水功能区划指导思想及原则1101

3 水功能一级区划分类及区划指标1101

4 水功能二级区划分类及区划指标1102

5 两级水功能区划的特点1104

6 水功能区和水功能区划的区别1105

7 水功能区划和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区别1105

参考文献1106

第十一章 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1107

1 水资源承载能力内涵1107

2 水资源优化配置与水资源承载能力之间的关系1107

3 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1108

4 水环境承载能力概念1109

5 水资源贫度计算方法1110

6 污染经济学1111

7 水环境容量的定义、影响因素及作用1112

8 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关系1113

9 水环境保护的涵义1114

参考文献1115

第十二章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1116

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116

2 环境影响评价目的和要求1117

3 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及审批程序1117

4 环境影响评价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作用1118

5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内容1120

6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1121

7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1122

8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1123

9 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1123

10 建设水库对环境的影响1125

11 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方法1126

12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1127

参考文献1128

第十三章 环境水利1129

1 环境水利研究对象1129

2 水文循环效应1130

3 环境流量1131

4 化学径流1132

5 污染物质降解作用1133

6 水生态系统1134

7 生态效应1135

8 河流生态系统特征和类型1135

9 水库生态系统1136

10 湿地生态系统1137

11 水库水文效应1138

12 水库水温变化规律1139

13 水库水温分层对水体化学和生态的影响1140

14 水体生物净化作用1141

15 水利工程生态效应1142

参考文献1143

第十四章 生态环境需水量1144

1 生态环境需水的概念1144

2 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1144

3 河口生态环境需水量1146

4 湖泊生态环境需水量1148

5 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1150

6 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1152

7 林地生态环境需水量1154

参考文献1155

第十五章 生态监测与评价1156

1 生态监测概念1156

2 生态监测特点1156

3 生态监测的理论依据1158

4 生物监测方法1159

5 生物学水质评价1161

6 水生生物评价方法1164

7 生态平衡1165

8 河流生态健康的界定1165

9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原则1166

10 河流健康评价方法1167

参考文献1175

第十六章 湿地功能评价与湿地保护1176

1 中国湿地类型分析1176

2 淡水湿地结构1178

3 湿地功能1179

4 湿地恢复的理论1181

5 湿地生态恢复目标1183

6 湿地生态恢复原则1185

7 淡水湿地恢复的方法1185

8 藻类的生物学特性1189

9 湿地生态脆弱性的解释1191

10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分类1192

1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1193

12 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组成1195

13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196

14 湿地对大气组分调节机理1197

15 湿地调蓄水量和调节气候功能1199

参考文献1200

第十七章 生态水文1201

1 生态水文学简介1201

2 生态水文学的产生1203

3 生态水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204

4 生态因子及其分类1207

5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1208

6 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规律1209

7 水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1212

8 植被地带内部结构1214

9 植被动态1215

10 植物群落基本特征1217

11 生态系统的演替1218

12 生态系统类型1219

13 生态水文学的发展与展望1224

参考文献1225

第十八章 水土流失监测与评价1226

1 水土流失涵义1226

2 水土流失的危害1226

3 泥沙侵蚀形式1227

4 泥沙侵蚀强度分级标准1230

5 水土流失预测内容和方法1232

6 对水土流失影响的水文因子指标1233

7 对水土流失影响的气象因子指标1234

8 对水土流失影响的土壤因子指标1236

9 对水土流失影响的植被因子指标1239

10 对水土流失影响的地貌因子指标1240

11 泥沙侵蚀调查方法1242

12 土壤环境质量分类和标准分级1244

13 我国主要土壤中几种微量元素的含量1245

参考文献1245

第十九章 泥沙侵蚀分析计算1246

1 泥沙侵蚀模数1246

2 水土侵蚀模型1246

3 土壤含水量计算1247

4 泥石流形成条件及其特点1248

5 土壤污染评价方法1251

6 泥沙侵蚀模型1254

7 水蚀预报模型1256

8 土壤盐渍化评价1262

9 中国河流的泥沙特点1262

10 河流泥沙及河床演变发展与展望1264

参考文献1264

第二十章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1265

1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1265

2 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观测结果1267

3 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管理1269

4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和水环境影响1270

5 应对气候变化的水资源管理对策1271

6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1274

7 气候与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的关系1275

8 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未来情景1277

9 气候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1279

10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1281

11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1283

参考文献1285

第二十一章 循环经济1286

1 循环经济起源及发展1286

2 循环经济的生态技术观1286

3 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的渊源1287

4 生态学视角下的循环经济内生机理分析1288

5 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1290

6 发展循环经济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291

7 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1292

8 发展循环经济的三条技术路径1293

9 以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技术模式1295

10 循环经济观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296

参考文献1298

第二十二章 低碳经济与水利发展1299

1 碳的性质1299

2 控制碳排放重要性1299

3 低碳经济1300

4 低碳经济与水利1301

5 水资源配置对低碳发展模式的影响1303

6 湿地固碳功能1304

7 森林固碳效果评估1307

参考文献1308

第二十三章 饮水安全知识1310

1 饮用水的供给1310

2 水质深度净化与健康1311

3 饮用水与人体健康的关系1314

4 有机化学性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1315

5 物理性污染物的危害1318

6 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318

7 毒理学指标对人体健康及水环境的影响1323

8 生物性污染物对健康的危害1328

9 放射性水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1329

参考文献1331

第二十四章 计量认证与质量控制1332

1 计量认证基本知识1332

2 水环境监测的认证要求1336

3 计量认证准备1339

4 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1347

5 管理体系运行及改进1348

6 实验室质量保证1355

参考文献1359

第二十五章 水质分析仪器1360

1 电导率仪1360

2 酸度/离子计1361

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1361

4 测汞仪1363

5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1364

6 原子荧光光度计1365

7 原子荧光形态分析仪1367

8 气相色谱仪1368

9 液相色谱仪1371

10 流动注射分析仪1374

11 天平1375

第二十六章 水质自动监测与移动监测1378

1 自动监测发展现状1378

2 自动监测系统组成1380

3 自动监测系统功能1383

4 自动监测站建设1384

5 自动监测质量控制与管理1385

6 自动监测仪器工作原理1387

7 移动监测功能1390

8 移动监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1391

9 移动监测实验室配置1392

参考文献1393

附录 水环境质量国家标准1394

附录1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1394

附录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1402

附录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1412

附录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05)1416

附录5 渔业水质标准(GB 11067—89)1420

附录6 饮用天然矿泉水(GB 8537—2008)1425

附录7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143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