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金融制度的风险机理及改革路径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金融制度的风险机理及改革路径研究
  • 章和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43617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49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65页
  • 主题词:金融-风险管理-研究-中国;金融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金融制度的风险机理及改革路径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依据1

一 所选课题是现实的迫切要求1

二 制度质量对于金融市场化有重大的作用2

三 最迫切的任务是寻找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制度路径3

四 中国金融业在开放中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因素3

五 曾发生过金融危机的国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惨痛教训3

六 从理论上寻找适合WTO的中国新金融制度的迫切要求4

七 中国面临的困境9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10

一 面临的理论上的困难10

二 面临的实践上的困难13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和创新之处14

一 本书的研究方法14

二 本书的创新之处17

一 研究思路20

第四节 本书的研究思路和框架20

二 研究框架21

第二章 有关金融危机的理论与模型评述23

第一节 严酷的现实及苍白的理论向我们提出的挑战23

一 严酷的现实向我们提出的挑战23

二 防范金融危机的现有理论的苍白向我们提出的挑战24

第二节 有关金融危机的理论评述24

一 西方货币危机模型简介25

二 金融危机预警模型29

第三节 结论——急需建立中国金融风险预警模型并寻找中国金融制度的改革路径35

第三章 中国金融系统风险预警模型及实证分析——多因素层次模糊综合评判36

第一节 构建中国金融系统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理论分析37

一 中国金融系统风险预警指标设立的指导思想和指标内涵37

二 构建中国金融系统风险预警指标体系47

三 确定模糊集合49

四 确定模糊评判指标的权重49

五 确定评判隶属矩阵53

一 模型中已经暴露出来的风险因素的作用54

第二节 实证分析54

二 模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的可能作用56

第三节 结论57

一 中国金融系统存在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57

二 影响中国金融系统风险的主要因素57

第四节 预测中国金融风险的简化模型57

附录:基本数据59

第四章 曾发生金融危机的部分亚洲国家金融制度的风险机理研究67

第一节 亚洲模式的特征67

一 亚洲金融危机的内因68

第二节 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68

二 亚洲金融危机的外因69

第三节 有关国家金融结构对比70

一 在宏观经济基本面和金融方面存在的缺陷71

二 金融系统的结构性缺陷75

第四节 金融监管的审慎性规定和监管存在严重的缺陷77

一 韩国在金融危机爆发前金融监管的缺陷77

三 菲律宾在金融危机爆发前金融监管的缺陷79

二 马来西亚在金融危机爆发前金融监管的缺陷79

四 泰国在金融危机爆发前金融监管的缺陷81

第五节 资本市场欠发达82

第六节 金融制度的严重缺陷助长了金融危机的蔓延83

第七节 金融市场化的前期路径准备不充分84

第八节 结论85

一 基本金融制度存在严重缺陷85

二 基本上是固定汇率制会促进金融恐慌,增大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85

三 金融监管的审慎性规定和监管存在严重的缺陷85

四 资本市场发育不良86

五 金融制度的严重缺陷助长了金融危机的蔓延86

六 金融市场化前的改革路径疏于注意86

七 根本缺乏金融风险预警制度86

第五章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风险机理研究88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88

一 中国会发生金融危机吗88

二 中国金融系统的主要问题89

第二节 对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例、资产收益率和不良贷款率的剖析90

一 资本充足率91

二 流动性比例93

三 资产收益率94

四 不良贷款率97

第三节 政府的隐含担保100

第四节 政府隐性担保、企业预算软约束与金融危机101

第五节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效率低下——简单模仿金融工具创新102

第六节 中国金融监管存在的严重缺陷104

第八节 国家政权的稳定性给国有商业银行提供了近乎无限的信用支持105

第七节 基本上是固定汇率制会促进金融恐慌,增大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105

第九节 结论106

一 中国基本金融制度存在的严重缺陷106

二 中国金融制度的严重脆弱性的具体表现107

三 银行对股市及其他高风险金融工具的风险暴露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110

四 (基本上是)固定汇率制会促进金融恐慌,增大金融风险,对金融危机的爆发起推波助澜作用110

五 资本市场的弊端助长了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110

一 明晰概念112

第六章 中国金融监管的风险机理研究112

第一节 明晰概念及研究路径112

二 研究路径114

第二节 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及发展趋势114

一 历史梳理114

二 央行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118

第三节 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演变及弊端122

一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122

二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弊端123

第四节 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中国银行业的严重弊端131

一 《新资本协议》的要旨131

二 《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132

三 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必然趋势133

四 中国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立法滞后133

第五节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弊端产生的原因——商业银行缺乏尽职、敬业精神134

一 商业银行缺乏尽职、敬业精神的内生原因135

二 商业银行缺乏尽职、敬业精神的外生原因136

一 公司治理结构尚未健全既削弱了银监会的监管又制约了中国金融制度融入WTO框架138

第六节 结论138

二 银监会监管滞后蕴含着较大的金融风险139

第七章 中国开放资本市场发生金融危机的机理研究140

第一节 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资本市场开放前后实证分析140

第二节 中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分析143

一 中国资本市场没有达到既定目标143

二 中国资本市场成绩可圈可点143

二 中国的股票价格能反映实体经济的价值,但程度有限144

一 问题的提出145

第三节 A股市场的现状145

三 中国的股票价格不能引导中国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148

四 中国的资本市场缺乏有效的微观信用基础及投资组合金融工具149

五 中国股票一级市场A股的平均发行抑价率很高150

六 中国股市泡沫成分较重,多种风险并存150

第四节 私募资本市场151

第五节 B股市场153

一 对内开放B股市场并不等于A、B股市场的合并153

三 开放B股的利弊154

二 B股市场在中近期还不会冲击人民币汇率154

四 中国的A、B股最后必然合并155

第六节 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度分析155

一 市场收益率156

二 股市风险157

三 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程度的定量分析159

四 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概述160

四 中国经济基本面的较大缺陷若无实质性的改变,极易引发金融危机164

三 在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短期资本的大幅波动将造成金融市场的巨大风险,将使中国脆弱的金融体系难以承受164

二 资本市场发育不良制约了中国金融制度融入WTO框架164

一 急需健全公司治理结构164

第七节 结论164

附录:基本数据167

第八章 金融危机的博弈模型及其解析——中国汇率制度的风险机理研究175

第一节 金融危机的博弈模型177

一 小国与大国的金融危机博弈模型179

二 实证分析183

一 固定汇率制度、国际收支持续逆差、资本市场仓促开放,极易发生金融危机196

第二节 结论196

二 金融制度的严重缺陷助长了金融危机的蔓延197

三 中国金融制度的脆弱性制约了中国金融制度融入WTO框架197

四 判断中国汇率制度是否适当的重要标准198

第九章 僵硬的利率制度199

第一节 利率的两重性199

第二节 利率在货币政策中的地位200

第三节 我国央行利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203

第四节 我国现行的利率体系所存在的问题206

一 导向作用小206

二 再贷款利率的调整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越来越小209

三 再贴现利率因再贴现量规模较小,难以担当起央行核心利率的功能210

四 央行在公开市场上缺乏以短期国债为媒介的操作工具210

五 货币市场的建设与监管滞后210

第五节 结论212

第十章 转型期中的信用困惑213

第一节 概念213

一 个人信用状况记录不全,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214

第二节 中国在转型期中的信用困惑214

二 商业信用意识淡薄,信用观念扭曲,延长了转型期215

三 金融信用过度创造,可能诱发金融危机215

四 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222

第十一章 民营科技企业融资困境224

第一节 研究对象224

一 概念224

二 特征225

第二节 在21世纪初,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主体是民科企225

二 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对浙江经济的贡献很大227

三 现有的金融制度对浙江民科企的融资的支持极其有限227

第三节 民科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遭遇的融资困境——以浙江省为例227

一 浙江是一个资源少、国家投入少、经济发展速度居于全国前列的省份之一227

四 浙江省民科企存在的主要问题228

第四节 文献综述229

一 制度歧视229

二 对策论233

二 没有为民科企融资的具有权威性的法律框架234

一 理论的误区234

第五节 民科企融资困境的症结234

三 国际比较借鉴234

三 中国基本金融制度存在严重缺陷235

四 中国金融结构严重失衡235

五 现阶段中国金融市场的模式不能很好地为民营科技企业服务237

六 民科企融资难的自身根源242

第十二章 中国金融制度改革的总目标路径——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244

第一节 中国可能发生金融危机的机理分析245

一 假设245

二 金融危机发生的机理解析246

第二节 世界银行有关专家基于实证分析的制度设计与治理结构248

一 金融监管部门必须成为独立的监管机构249

二 惩治腐败249

三 引入竞争249

四 良好的法律框架249

一 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及治理路径250

二 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250

第三节 部分发生金融危机后的国家的治理路径及绩效250

三 金融机构自由化的路径选择不当,将导致金融体系的巨大动荡,并招致巨大损失251

四 金融危机后亚洲有关国家的改革措施及绩效252

第四节 借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253

一 中国金融业面临的挑战253

二 《新协议》的欠缺所在254

三 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254

第五节 中国金融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254

三 金融市场化的顺序255

一 中国基本金融制度的路径选择255

二 建立稳健的会计制度255

第六节 中国金融制度改革的战略目标256

一 自由的涵义256

二 开放的涵义256

三 安全的涵义257

四 高效的涵义257

第七节 中国金融制度改革的总目标路径257

一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路径258

第八节 商业银行的改革路径——使?f/?G趋向于零258

一 指导方针258

二 主要任务258

二 慎重发展网络金融262

第九节 金融监管的改革路径——使?f/?J趋向于零265

一 金融监管的新动向和金融监管者面临的新挑战265

二 金融监管路径选择的依据266

三 提高银监会的监管能力和央行的宏观调控能力266

四 明确银监会的监管任务268

五 银监会有效监管的环境配合268

六 切实减少委托人——银监会的道德风险270

七 完善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尽职和敬业的激励合约271

八 加强高科技研发,加快人才培养271

九 尽快建立存款保护制度272

十 有序开放金融有效监管外资银行272

十一 金融监管改革的具体路径273

第十节 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路径——使?f/?Z趋向于零276

一 必须考虑股票市场的货币需求效应276

四 以规则立市,弱化市场对价格信号的过度反应277

二 夯实股票市场与总量经济良性互动的基础277

三 提高全社会对股票市场功能的认识,建立有效的上市公司经理激励—约束机制277

五 构造有效的微观信用基础上的投资等级金融工具发行主体278

六 资产重组279

七 通过培育股市的深度和间接的行政干预措施来适时消除中国股市的较高泡沫成分280

八 国有资产变现、减持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及逐步上市流通是中国证券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逐步接轨的必然要求,应妥善考虑具体做法281

九 加强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完善风险防范措施282

第十一节 中国汇率制度的改革路径——使?f/?W趋向于零283

一 浮动汇率是国际上的主要趋势,内部均衡是一国的首选目标283

二 作为非国际货币的人民币受国际经济283

的波动影响较大283

三 改革现行的汇率制度284

第十二节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路径——使?f/?L趋向于零288

一 建立完备的金融经济信息库289

二 抓紧培育和发展货币市场289

三 央行要以公开市场业务为主,辅之以再贴现、准备金、利率政策等构成货币市场的宏观调控体系292

第十三节 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使?f/?X趋向于零294

一 良好的信用体系要达到的目标295

二 重构中国的信用体系295

三 改革信贷机制,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98

第十四节 解决民科企融资困境的改革路径——使?f/?M趋向于零301

一 完善的法律体系301

二 改革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型股份制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302

三 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303

四 理顺管理关系304

五 积极扶持中小商业银行,在严格规范中大力发展民营金融机构305

六 重建信用合作体系307

七 构建功能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307

八 进一步开放民科企的票据市场308

九 应对民科企的融资设置进入门槛308

十 构建民科企的信用担保体系310

十一 构建信用体系314

十二 创建风险投资基金315

十三 构建三板资本市场317

十五 完善中介机构的建设318

十四 发展非正式金融业318

十六 各级政府的作为319

第十三章 中国在转型经济中实现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探究322

第一节 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322

第二节 开放经济下的政策工具与调控过程324

一 需求增减型政策——主要调节社会需求的总水平324

二 需求转换型政策——主要调节社会需求的内部结构334

一 国际经济金融政策协调的理论与实践338

第三节 加强中国内外均衡政策的国际协调降低金融风险338

二 修改IMF的有关表决权,充分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呼声340

三 创造条件让人民币在亚洲区中发挥重要作用342

四 加强区域性经济合作建立金融危机预警机制343

五 赋予联合国以调控国际金融有秩序运行的新任务343

第四节 并非结尾344

主要参考文献345

致谢348

热门推荐